隨著飛彈和無人機如雨般襲擊烏克蘭城市,歐洲領導人對於未來如何最好地保護自己的國家免受俄羅斯空襲的問題存在分歧。
法國和德國成為兩個派系的領導者,對於最佳設備、系統和發展時間表有著不同的看法。
柏林認為,投資於美國、以色列以及德國製造的經過試驗和測試的解決方案更為務實。
巴黎認為,從長遠來看,依賴歐洲開發的技術(包括與義大利合作開發的系統)更為安全。
德國已說服 16 個歐洲國家加入其歐洲天盾計畫 (ESSI),使它們能夠使用雷神公司的愛國者飛彈電池和以色列的箭 3 系統以及德國的 IRIS-T 技術。
據稱,包括比利時、匈牙利、義大利和愛沙尼亞在內的其他歐洲國家也支持法國的做法,並準備使用法意合作的MAMBA防空系統。
法國和德國的專家對這兩種策略的相對優點有分歧。
德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沙欣·瓦萊對歐洲新聞台表示:「德國人表示,他們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特別是因為俄羅斯的威脅正在加劇,所以他們不應該拖延太久,等待歐洲人之間達成完美的協議,這可能會導致歐洲人對德國的威脅感到擔憂。
國際戰略關係研究所副所長讓-皮埃爾·莫爾尼表示,依賴歐洲以外製造的系統可能為未來埋下問題。
他說:「如果我們極度依賴歐盟以外製造的設備,這可能會在行動自由方面造成問題。因此,風險很高,我認為我們需要在短期(或多或少是德國的做法)和長期(更多是法國的做法)之間取得某種平衡。
正如國際社會對烏克蘭軍火需求的反應所表明的那樣,擁有和運營坦克、飛機和火砲的國家往往必須獲得許可,才能將其從願意向基輔運送的不同歐洲夥伴製造的國家轉移到基輔。的武器。
一些專家認為,法國和德國在防空問題上的分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保所有系統在實踐中協同工作。
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的國際安全研究員 Lydia Wachs 表示,互通性是關鍵。
她說:「沒有必要所有北約國家都部署相同的系統。然而,這些系統必須能夠互通並整合在同一架構中。
防空戰略預計將列入 2023 年 7 月 11 日在立陶宛維爾紐斯舉行的北約峰會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