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不分性別」:戰爭對烏克蘭女性有何影響?

沒有人能在戰爭中毫髮無傷。它對兩性都有災難性的、有時甚至是變革性的影響——但仍然存在性別動態。

性暴力和平民死亡已成為烏克蘭戰爭的一個普遍特徵,其中有婦女遭到毆打、強姦、酷刑和處決的可怕報導。

烏克蘭公民自由中心主任奧萊克桑德拉·馬特維丘克稱,「普丁法庭」倡議已在烏克蘭記錄了超過 41,000 起戰爭罪行,該倡議匯集了多個監測當地局勢的烏克蘭非政府組織。

「這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們知道很多婦女和兒童都是受害者,」她在美國組織組織的活動中說道。麥凱恩研究所週二。

馬特維丘克回憶起對一名烏克蘭婦女的一次痛苦採訪,她剛剛在俄羅斯導彈襲擊中失去了全家。

「我聽到他們死去的聲音,」她引用那位女士的話說。 「我的丈夫呼吸粗重,竭盡全力,好像想把瓦礫扔掉,但他做不到。在某個時刻,他只是靜止不動。我的祖母立刻去世了。我聽到女兒哭了,然後她也安靜了。至於我兒子,我媽媽告訴我,他叫過我幾次,然後就沒有了。

她聲稱俄羅斯在針對平民時“享受”了“有罪不罰的循環”,並列舉了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摩爾多瓦、格魯吉亞、馬裡、敘利亞和利比亞犯下的毀滅性戰爭罪行。

根據 1949 年《日內瓦公約》(俄羅斯是該公約的簽署國),故意針對非戰鬥人員構成戰爭罪。

莫斯科否認襲擊烏克蘭平民。

但馬特維丘克很快就不再將女性視為「俄羅斯戰爭的受害者」。

「我認識很多優秀的女性,她們從事重要的工作,為自由和民主選擇而奮鬥。婦女記錄戰爭罪行。他們做出重要的政治決定並協調巨大的民間倡議。

「女性站在這場戰鬥的最前線,因為勇敢不分性別,」她補充道。

其他人則聲稱,另一方則不然。

「作為一名與俄羅斯高級軍事和國防官員打過交道的人,作為一名女性,我知道在俄羅斯的體系中,擁有任何權威的女性(如果有的話)很少,」她說。伊芙琳·法卡斯博士麥凱恩研究所執行董事。

“身居高位的俄羅斯女性往往是政府的代言人。”

在俄羅斯,女性確實佔據高層職位,埃爾維拉·納比烏林娜(Elvira Nabiullina)擔任中央銀行行長,負責指導該國的戰時經濟。

它歷來被視為父權制國家,其社會和文化規範使男性主導和性別不平等長期存在。對於包括烏克蘭在內的許多具有父權元素的國家來說,情況也是如此。

“民主與專制”

烏克蘭婦女在前線獻出生命,對抗國內的性別陳規定型觀念。

儘管女性已在烏克蘭軍隊服役數十年,但在 2014 年俄羅斯支持的東部戰爭爆發後,她們的人數開始攀升。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該數字一路飆升。

烏克蘭女性退伍軍人運動聯合創始人凱特琳娜普里馬克 (Kateryna Pryimak) 表示,她們目前約佔烏克蘭軍隊的 22%。

在本週的麥凱恩活動中,法卡斯聲稱這次動員表明烏克蘭如何「團結起來」保護「人權」和國家——與「蹲守」的俄羅斯社會不同。

公民自由中心負責人馬特維丘補充說,烏克蘭面臨一些意義深遠的問題。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不僅僅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這是兩個體系之間的戰爭。”

「在俄羅斯世界,女性只在家庭和社會中扮演指定的角色,男性必須占主導地位。威權政權建立在這種文化態度的基礎上,因為人與人之間既定的關係反映了社會的政治權力觀念。

她繼續說,婦女受到的對待「始終是政府本身對人民所做的事情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