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物理學家因在量子科學方面的工作而分享諾貝爾獎

經過歐洲新聞報美聯社

發表於已更新

分享這篇文章

複製/貼上下面的文章影片嵌入連結:已複製

法國人阿蘭·阿斯佩克特(Alain Aspect)、美國人約翰·F·克勞瑟(John F. Clauser)和奧地利人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建立在斯圖爾特·約翰·貝爾( Stewart John Bell)1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量子糾纏理論的基礎上。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三位物理學家:法國人阿蘭·阿斯佩克特、美國人約翰·克勞瑟和奧地利人安東·蔡林格。

獲獎者因「利用糾纏光子進行實驗、違反貝爾不等式並開創了量子資訊科學」而獲得該獎項。

起源

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甚至讓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感到困惑的宇宙特徵,它以一種糾纏、混亂的方式將物質和光聯繫起來。

79 歲的克勞瑟因 1972 年的一項實驗而獲獎,該實驗幫助解決了愛因斯坦和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之間關於量子力學的著名爭論。愛因斯坦描述了“一種幽靈般的超距作用”,他認為這種現象最終會被證明是錯誤的。

克勞瑟在接受美聯社採訪時表示,“我把賭注押在愛因斯坦身上……但不幸的是,我錯了,愛因斯坦錯了,而玻爾是對的。”

他們各自的發現建立在約翰·斯圖爾特·貝爾 (John Stewart Bell) 20 世紀 60 年代的工作基礎上,後者致力於找出兩個粒子是否飛得太遠;仍然能夠相互溝通並發揮作用。

應用

物理學家在各自的項目上進行了實驗,幫助澄清了關於量子糾纏的基本主張,量子糾纏涉及微小粒子(如電子)的行為,這些粒子在過去相互作用然後分開。

雖然物理學家經常解決乍看之下與日常問題相去甚遠的問題,即微小的粒子以及空間和時間的巨大奧秘,但他們的研究為科學的許多實際應用提供了基礎。

75 歲的 Aspect 能夠堵住貝爾理論中的漏洞,而 Zeilinger 則展示了一種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可以有效地實現資訊遠距離傳輸。

自開始工作以來,獲獎者的實驗已被用於開發量子電腦、量子網路和安全量子加密通訊領域。

兩人將瓜分 1,000 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 92.4 萬歐元。

前往輔助使用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