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不到四萬的歐洲小國列支敦士登在聯合國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較量,取得了罕見的勝利。
週二,聯合國大會通過了一項列支敦士登決議,要求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俄羅斯、中國、美國、法國和英國——證明其使用否決權的合理性。
“我們對安理會越來越無力完成我們根據《聯合國憲章》授權的工作感到擔憂,我們在過去幾年中看到了這一趨勢,”克里斯蒂安·韋納韋瑟列支敦士登駐聯合國大使告訴歐洲新聞台。
他補充說:“如果你看看我們的國家聲明,我們一直主張聯合國大會發揮更強有力的作用。”
列支敦士登的決議案文是由五常成員國英國、法國和英國以及其他80個國家共同起草的,但不是由俄羅斯或中國起草的。
由於該方案在聯合國成員國中具有如此廣泛的吸引力,最終沒有要求進行投票,而是以協商一致方式通過了該措施。
韋納韋瑟大使表示:「我們對從常任理事國獲得的支持程度感到非常滿意,其價值將體現在其實施上。」他補充說,列支敦士登政府希望他們的決議能夠對各國產生「明確、具體和實際的影響」。聯合國最強大的國家如果將來行使否決權。
這項改革是在兩年多前首次提出的,並規定聯合國大會應「在安理會一個或多個常任理事國反對的十個工作日內召開,就否決權的情況進行辯論」。
然而,該決議不具約束力,如果任何一個五常國家不想解釋他們使用否決權的原因,就沒有辦法強迫他們這樣做。
自第一次使用否決權(1946年蘇聯在敘利亞和黎巴嫩問題上使用否決權)以來,俄羅斯已使用否決權143次,遠遠領先美國(86次)、英國(30次)、中國和法國(18次)每個)。
除五個常任理事國外,安理會還有十個任期兩年的理事國,但沒有任何否決權。
該決議會帶來任何真正的改變嗎?
那麼,列支敦士登的外交舉措會對五常國家產生真正的影響嗎?
反對者表示,這將進一步分裂聯合國,而支持者則認為這將提高透明度,並可能有助於糾正過度使用否決權的情況。
雖然該倡議早於烏克蘭戰爭,但列支敦士登利用俄羅斯使用否決權對聯合國的普遍厭惡,推動了該倡議的通過。
專家理查德·高恩從危機組織告訴歐洲新聞台,他不相信該決議最終會產生重大影響。
“無論如何,俄羅斯將繼續使用否決權,俄羅斯外交官也一直不理會對其否決權的批評。”
「我認為這實際上會對中國產生更大的威懾作用,中國比中國更擔心自己在聯合國的聲譽受到損害,」高恩解釋道。
美國經常使用否決權來廢除批評以色列的決議,但理查德·高恩表示,美國外交官可能會歡迎有機會在聯合國大會上談論他們對以色列的堅定承諾。
“它可能在聯合國表現不佳,但實際上對美國國內觀眾來說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