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梅克爾後的德國將如何應對氣候危機? |看法

上週日,德國人舉行了一場歷史性選舉,決定誰將接替擔任總理 16 年後的梅克爾 (Angela Merkel)。

最終,她所在的執政基民盟選出的總理阿明·拉舍特輸給了社會民主黨的奧拉夫·肖爾茨,有關能夠獲得多數席位的聯盟的談判正在進行中。

可能需要幾週才能知道肖爾茨或拉舍特是否會成為下一任總理。

但社民黨的勝利和梅克爾的離開意味著什麼?“氣候大臣”,對於德國的氣候領導力(梅克爾領導下的德國國家品牌的一部分)來說意味著什麼?

“氣候大臣”

在執政 16 年期間,梅克爾將環境置於德國政治的中心位置,向其他政黨施壓,要求重新審視其綠色資格。

即便如此,許多人仍然懷疑她是否辜負了「氣候總理」的綽號。

現實情況是,梅克爾在國外推動氣候議程比在國內更幸運。在德國,她別無選擇,只能在強大的汽車和煤炭產業的競爭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從主辦首屆 COP 氣候高峰會,到領導德國應對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梅克爾對科學的高度依賴是她成功的重要因素。

然而,德國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仍然是她的盲點。

梅克爾的批評者指責她忽視化石燃料對環境的有害影響,而德國的汽車產業則被貼上基民盟的致命弱點,基民盟與領先的出口產業關係密切。

最近,梅克爾宣布汽車工業是氣候問題“解決方案的核心部分”,並計劃在 2030 年建立 100 萬個電動車 (EV) 充電站,這是將碳排放量減半的努力的一部分。

德國人並不興奮:最近的一項調查(德文)一項針對 22 個國家的調查發現,德國人對電動車的可行性最為懷疑。

就使用率而言,德國仍落後於挪威、瑞典和荷蘭。

德國人被迫在化石燃料和電動車之間做出選擇嗎?幸運的是沒有。由於電池製造過程污染嚴重,電動車的聲譽受到了挑戰。

雖然電動車可能不是最終的解決方案,但與更廣泛地部署生物燃料等再生能源相結合,它們可以減少碳排放。

生物燃料提供了替代方案

生物燃料可以為德國交通運輸業提供化石燃料的可再生替代品,德國運輸業是自 1990 年代以來唯一未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產業。然而,這項進展受到歐盟的進一步阻礙。

2018年,歐盟實施了棕櫚油用於生物柴油的禁令,諷刺的是,它的每英畝產量是所有油籽作物中最高的– 比油菜籽、向日葵和大豆等其他作物高出九倍。

批評家將該禁令標記為保護主義舉措促進歐盟國內生質燃料產業,主要是歐洲油菜籽主導生質燃料市場。

儘管與森林砍伐有關,但如果可持續生產,棕櫚油可能會戰勝替代品。

上個月,主要棕櫚油生產商宣布向淨零排放過渡,此舉旨在提高該行業的可持續性。

馬來西亞是這些投資取得成果的一個例子:馬來西亞永續棕櫚油(MSPO)計劃,該國約 90% 的棕櫚油已獲得認證。

因此,過去四年來,馬來西亞森林砍伐減少,由於 MSPO 的執法更加嚴格。

德國交通運輸業的綠色轉型之路並不平坦。然而,汽車一直是德國選民的一個決定性問題,阻礙了綠黨的成功,儘管該黨在四月份的民調中領先。

大約每 50 個德國人就職於汽車產業,專家擔心轉向電動車將導致失業。

七月致命的洪水席捲德國後,氣候變遷一直是全國辯論的核心,仍然是德國選民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說,綠色理念與德國人的思考方式之間存在著差距。

了解這一點可以解釋為什麼綠黨的安娜萊娜·貝爾博克未能利用氣候危機,疏遠了一些有著雄心勃勃的氣候議程的選民,儘管有證據表明氣候變遷增加了歐洲發生自然災害的風險。

然而,綠黨很可能在下一屆政府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是因為社民黨表示有興趣聯合起來。

即將上任的政府將達成一項權力分享協議,無疑將影響德國在後梅克爾時代的氣候領導地位。

伊莎貝爾·沙茨施奈德 (Isabel Schatzschneider) 是一位環境活動家和研究員,專門研究食品倫理、宗教倫理和動物福利。她目前在埃爾蘭根-紐倫堡弗里德里希-亞歷山大大學擔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