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封鎖措施的放鬆,社交距離將成為整個歐洲的新常態。
從強制佩戴口罩到商店嚴格的單向系統,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看起來和感覺上都將大不相同。
觀察:封鎖解除後歐洲城市會變得更環保嗎?
封鎖也加速了我們城市已經發生的更深層的變化,特別是推動汽車駛出關鍵區域。
它們有可能永久影響我們的通勤、工作、購物和社交方式。
在米蘭,已提出建造 70 公里新自行車道以及擴大步行區的計畫。
該計畫的第一階段將於九月完成,其餘階段將於明年春季開放。
開放道路計畫旨在從根本上減少大流行期間公共交通的使用,並將在大流行結束後繼續存在。這將永久縮小主要路線上的車輛空間,幫助該市解決長期存在的空氣污染問題。
在封鎖期間,居民無法離開家超過 200m,這凸顯了當地商店、服務和綠地的需要。
米蘭副市長馬可·格拉內利 (Marco Granelli) 告訴文化衝突,當地社區現在正在被重新構想為「公民生活的支柱」。
「我們現在需要迅速做出這些改變,因為我們需要應對今天的問題,但我們需要知道這將成為新的常態。
「米蘭、我們的城市、冠狀病毒之後的歐洲,將會有所不同。我們有實力和能力來長期管理這一過程,」格拉內利說。
隨著各國準備放鬆封鎖並允許分階段恢復日常生活,歐洲各地也出現了類似的向更持久的可持續政策的轉變。
法國宣布了一項耗資 2000 萬歐元的計劃,鼓勵人們騎自行車,試圖阻止該國解封後污染激增。
“大流行開始時尚不清楚的一件事是:這些政策是否會繼續下去,或者人們是否會說,‘是的,我們必須讓人們行動起來,不再擔心這些政策’,”費格斯·O 「城市實驗室的作家沙利文告訴《文化衝突》。
「到目前為止,米蘭、巴黎、巴塞隆納、布魯塞爾等城市都傳達了這樣的訊息:他們正在推進這些更永續的綠色政策,而且實際上正在強化這些政策。”
即使封鎖結束,COVID-19 也將為我們的日常生活蒙上長長的陰影。然而,很明顯,從長遠來看,未來幾個月做出的改變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城市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