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妮佛·克拉克
民粹主義是歐洲的新常態嗎?
就在3 月4 日義大利大選前幾天,義大利後法西斯義大利兄弟會黨魁喬治亞·梅洛尼(Giorgia Meloni) 將競選活動帶到了布達佩斯,並在那裡與匈牙利右翼總理歐爾班·維克多( Viktor Orban) 合影留念。
他們的一小時會議觸及了整個歐洲掀起民粹主義和反移民情緒浪潮的所有熱門議題:不受控制的移民、如何阻止伊斯蘭化和邊境防禦。梅洛尼也藉此機會表達了她希望義大利與匈牙利一起加入中歐國家維謝格拉德集團的願望拒絕接受他們的配額2015 年歐盟協議中同意收容 16 萬名難民。
「我們希望向歐盟發出關於我們優先事項的信號,」梅洛尼說。歐盟得到了這個訊息。在星期天,義大利選民拯救了歐洲它的惡夢場景是:核心民主國家拒絕了保證二戰後繁榮的溫和派政黨,轉而支持承諾將移民送回家並消除義大利失業者福利支出預算赤字的領導人。
這是否意味著歐盟已死?不完全是。但這確實表明西方的民粹主義正在蓬勃發展——並且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民粹主義五星運動和反移民聯盟在議會中贏得了近 50% 的席位,儘管目前還不清楚它們是否有足夠的人數來執政。義大利現在已經放棄了70多年來謹慎的中間主義,加入了民粹主義不斷增長的國傢俱樂部:德國、法國、英國、波蘭、匈牙利和美國
1989 年柏林圍牆的倒塌和全球化的衝擊創造了一個新的全球格局,其特徵是國家主權喪失、邊界開放、金融放鬆管制、中國崛起以及外包或技術取代工作。這些變化的速度和破壞性導致了冷戰後新的政治環境,以歐元懷疑論、對移民的恐懼和缺乏安全感的中產階級的憤怒為主導。
「全球化無法阻止,但它發生得太快了,」義大利前經濟部長朱利奧·特雷蒙蒂告訴我。特雷蒙蒂2005年出版的著作《致命風險》準確預測,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將使義大利工人更加貧窮。 “二十年來從未發生過如此大的社會變革。現在我們正在關注結果。”
這些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但義大利大選或許是新舊政治之間的轉捩點。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以前不可想像的事情成為新常態的時刻。
奇怪的是,唐納德·川普總統的前戰略家史蒂夫·班農在義大利投票前穿越歐洲,前往瑞士發表演講,充當了某種自封的世界民粹主義巡迴大使。班農希望看到大西洋兩岸的民粹主義運動聯手,他告訴米蘭日報《晚郵報》。
「人們已經受夠了,希望收回主權。這次義大利選舉對於全球民粹主義運動至關重要,」他說。
民粹主義現在在歐洲廣泛傳播,甚至在以前被認為因強大的自由主義傳統(歐洲意義上的)而「免疫」的國家也是如此。
去年的選舉中,民粹主義者基爾特·維爾德斯在荷蘭和馬琳·勒龐在法國的選舉中落敗,本應扭轉歐洲懷疑論、民粹主義和反移民政黨的局勢。但 2017 年 9 月的德國大選中,右翼和反穆斯林的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 贏得了 13% 的選票,這表明法國大選後的緩解可能還為時過早。
民粹主義現在在歐洲廣泛傳播,甚至在以前被認為由於強大的自由主義傳統(歐洲意義上的)而在某種程度上「免疫」的國家中也是如此。大約五分之一的歐洲選民,即 5580 萬人,現在選擇左翼或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根據 2017 年的一項研究歐洲政策資訊中心提供。同時,匈牙利、波蘭和希臘(以及3月4日後的義大利)是反建制政黨最強大的國家。
歐洲政策資訊中心指出:“觀察這些長期趨勢,沒有跡象表明對反建制政黨的支持在短期內會減少。”值得注意的是,民粹主義的動機因國家而異。
波蘭和匈牙利的民粹主義和反移民情緒源自於對過渡過程的失望共產主義為他們帶來了。首先是 20 世紀 90 年代的動盪過渡階段,當時生活水準直線下降。華沙和布達佩斯等城市創造了大量財富,而較小的城市和農村仍然深陷貧困。
如果歐洲的歐洲懷疑論民粹主義政黨繼續以這種速度成長,在某個時候他們將開始對歐盟施加巨大壓力。
在德國,德國選擇黨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被視為對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在2015 年移民危機最嚴重時決定允許約100 萬難民進入德國的回應,當年有3,700 多人在穿越地中海時喪生。世界上最致命的移民路線。
義大利反建制政黨因地理界線而分裂,五星運動的福利承諾吸引貧窮南方的選民,超過 10% 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中,而北方的比例為 6%。同時,中右翼勢力席捲了富裕的北部地區,那裡的選民更關心安全和移民。
如果歐洲的歐洲懷疑論民粹主義政黨繼續以這種速度成長,他們將在某個時候開始對歐盟的團結和集體繁榮願景施加嚴重壓力。像薩爾維尼這樣的領導人向選民承諾「忽視或撕毀」不適合他們的歐盟規則,例如將義大利的單一貨幣成員國赤字保持在GDP的3%以下。
義大利不會很快離開歐盟或歐元。 2015年,布魯塞爾避免了希臘退出歐元區,目前正在處理英國脫歐問題。但義大利新的民粹主義政府可能會在移民或公共支出方面與布魯塞爾發生衝突。歐洲善於從一場危機走向另一場危機。我們最好習慣它。
珍妮佛‧克拉克(Jennifer Clark)是一位駐義大利的自由記者,也是《菲亞特、克萊斯勒與王朝的力量》一書的作者。她曾為《華爾街日報》、路透和彭博社撰稿。
查看文章中表達的觀點並不代表歐洲新聞網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