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世界上大約一半的人口將決定他們國家的未來史上最大規模的選舉年。
在喧鬧的政治競選幕後,選舉制度將有責任確保自由和公平的選票。
波蘭科茲明斯基大學副教授戴維·杜尼亞斯-西德博士告訴歐洲新聞台:“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擁有一個安全的體系,而且是一個安全的民主。”
6月,歐洲將根據27種不同製度選舉議會,屆時葡萄牙、斯洛伐克、北馬其頓、立陶宛、冰島和比利時將已經舉行全國選舉。
這些選舉中只有少數會正在使用技術在其過程中,無論是投票、計票或檢查選民資料庫。
「在 1999 年,人們會說未來是網路投票,但現在已經到了 2024 年,並沒有那麼多國家進行線上投票,」杜尼亞斯-西德說。
他相信科技最終會滲透到所有選舉中,並且「不存在百分之百安全的技術系統」。
什麼是電子投票以及誰使用它?
試行電子選舉的國家通常從居住在國外的公民開始,因為與紙本投票相比,科技可以加快計票速度,抑制無效選票,並使投票變得更容易。
然而,1982年,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在地方選舉中試行電子投票。由於法律問題,該民意調查最終被取消並重新以紙本形式進行,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廣泛使用電子設備,紙質投票僅限於偏遠地區。
到今年 5 月,超過 9.86 億印度人將在投票站使用直接記錄電子 (DRE) 投票機選舉該國下議院,這些投票機可以立即登記選票,不連接到互聯網,並列印收據。
據國際民主和選舉援助研究所稱,雖然 DRE 的可靠性過去曾受到質疑,但它們是使用最廣泛的電子系統。
對科技公司 Cybernetica 的執行長 Oliver Väärtnõu 來說,使用電子投票機是邁向網路投票的一步,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何設備上線上完成投票。
他的國家愛沙尼亞自 2005 年以來一直是線上民意調查的先驅。
「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投票方法,即網路投票,以及最常見或最古老的紙本投票方式,」Väärtnõu 說,他的公司設計了愛沙尼亞的軟體 i-Voting。
網路投票的安全性如何?
Väärtnõu 告訴 Euronews Next:“這不是一個構建一次就可以使用十年的系統。”
「愛沙尼亞一直致力於升級其網路投票。我們正在修改軟體,我們正在研究安全性,我們正在評估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並研究它是否會影響我們的網路投票解決方案,」他補充道。
2022年,愛沙尼亞撥款3000萬歐元就國家數位資訊系統而言,迄今為止,該國從未在選舉期間發現惡意軟體或漏洞。但其他國家卻不能這麼說。
瑞士的部分地區於 2004 年採用了網路投票。
“發現的缺陷涉及普遍可驗證性的實施,這是一種通過數學證明來確定選票是否被操縱的方法,”當局說當黑客發現弱點。
如今,加密演算法(用於加密和身份驗證)負責確保投票不會在沒有人注意到的情況下發生更改,並且網路投票源碼是公開的。
但網路投票的缺陷還包括在強制環境下投票以及投票者之間的利益衝突。軟體開發商和政府選舉機構。
對專家來說,這一切都歸結於同一個問題:信任。
愛沙尼亞網路專家 Väärtnõu 表示:“信任對於投票來說非常非常重要。人們對技術的不信任程度不如對政府的不信任程度。”
投票的未來
儘管如此,一些民主記錄存在爭議的國家正在轉向電子投票。
在一場沒有任何結果的選舉中“仍然是重要的挑戰者”一些俄羅斯人將能夠在三月中旬首次透過電子系統選擇總統,而土耳其人則在“免費但不公平”據國際觀察家稱,去年三月的選舉已宣布已開發出自己的 DRE 機器。
挪威和墨西哥等其他國家也正在考慮將該技術整合到選舉中,這些國家將允許居住在國外的公民在即將舉行的 2024 年 6 月總統大選中進行電子投票。對於所有做出轉變的國家,專家 Dueñas-Cid 建議「放輕鬆」。
專家表示,轉向電子投票很困難:一些政黨認為科技可以影響投票方式並改變權力動態,而改變選舉習慣很複雜,因為人們非常習慣現有的系統。
去年第一次,超過一半的愛沙尼亞人在網路上投票,但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才只有超過 30 萬公民使用網路進行選舉(愛沙尼亞有 130 萬人口,其中約一半已登記投票)。
2000年,喬治·W·布希在佛羅裡達州以微弱優勢擊敗高爾,贏得美國總統選舉。更棘手的是,該州的一些縣在統計打孔紙選票方面存在問題。
事故發生後,2002 年推出了《幫助美國投票法案》,以便在全國升級投票技術。
電子掃描紙質選票(帶有手寫選票)和 DRE(無紙質收據)的使用在 2000 年代初期激增,根據驗證投票基金會的說法,研究科技對美國選舉的影響。
大約 15 年後,紙質捲土重來,DRE 被認為不安全,因為它們不提供紙本證明。如今,該國使用了多種方法,其中手寫紙質選票盛行。
儘管如此,投票的未來仍然不確定。
“我們是否要將整個投票過程數位化?我們是否要保留紙質選票,但將其餘部分數位化?”杜尼亞斯-西德說。
「讓我們看看,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不僅需要非常清楚它可以帶來的潛力,而且還需要意識到它可能帶來的問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