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武器是否正在加劇世界範圍內的戰爭和衝突?

2021年5月,以巴衝突加沙地帶再次爆發。以色列在 11 天內發動了 1500 次空中、陸地和海上攻擊。巴勒斯坦人發射了約 4000 枚火箭。超過 250 名巴勒斯坦人和 12 名以色列人被殺。

也門戰爭進入第七年,造成災難性的飢餓

美國、英國、西班牙和加拿大公開向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提供武器。

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和也門戰爭只是目前全球肆虐的數十起衝突中的兩個例子。

歐洲是否在助長這些衝突方面發揮了作用?如果有的話,這個角色是什麼?

義大利國防工業

義大利是歐盟第四大武器出口國。其國防工業拒絕向歐洲新聞台透露其銷售對象和銷售對象,但反軍事活動人士卻直言不諱。

和平與裁軍網絡(Rete Pace e Disarmo)成員弗朗西斯科·維尼亞卡(Francesco Vignarca)帶我們參觀了生產和測試軍用飛機的飛機和航空航天部工廠和機場。它們位於義大利北部的韋內戈諾,由萊昂納多公司擁有。在它們屬於 Aermacchi 之前。義大利的軍用飛機都是在那裡製造的。

我們不得不在看起來像鐵路道口的地方停下來,但那裡沒有火車,只有飛機。嚴格禁止拍攝它們。然而,我們確實看到了 M346 起飛。這是一種用於飛行員訓練的小型飛機。

弗朗西斯科告訴我們,這些特殊的飛機被用於「最古老、但最持續的衝突之一:以色列-巴勒斯坦戰爭」。

他的組織反對這些飛機可能被用來訓練可以在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進行幹預的飛行員。他們也反對自己可以攜帶武器。

“多年來,萊昂納多告訴我們這不是真的,但現在有證據,毫無疑問,確實存在 FA 版本,戰鬥機版本,基本上是戰鬥轟炸機”,弗朗西斯科解釋道。

據他介紹,義大利不僅向以色列空軍提供可用於訓練實施攻擊的飛行員的飛機,還可以提供實際用於攻擊的飛機。

萊昂納多是義大利最大的軍火生產商,全球排名第12位。義大利政府是其最大股東,擁有該公司30%的股份。萊昂納多拒絕了我們講述他們的故事的邀請。義大利國防公司聯合會(AIAD)也沒有回覆我們的任何採訪要求。

弗朗切斯科解釋說,「近年來,義大利已將超過 50% 的武器系統出口到中東和北非」。它出口的一些物品是裝甲車、飛機和船。他說,每年實際銷售的武器達 30 億歐元。

非政府組織姆瓦塔納 (Mwatana) 製作的紀錄片《義大利製作,在也門遭到轟炸》指出了一些義大利出口產品的最終去向。這段影片展示了 2016 年 10 月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在也門北部實施的爆炸事件的後果。在這次襲擊中有人喪生。

一名也門非政府組織現場官員對襲擊地區進行了搜查,發現了一些爆炸物的碎片。碎片上的序號顯示,這些炸彈是由德國子公司義大利 RWM 公司生產的。萊茵金屬公司

去年,沙烏地阿拉伯是義大利在中東和北非的主要客戶,僅次於埃及和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參與也門戰爭後,其武器進口量激增。 2016年至2020年成長了61%。

歐洲武器製造商

然而,義大利武器並不是唯一最終進入也門的武器。調查新聞項目“燈塔報告”的影片中詳細記錄了歐洲武器的證據。

比利時、德國、法國和西班牙是允許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口的其他歐洲國家。在反戰分子的壓力下,德國、比利時、丹麥、芬蘭、希臘、荷蘭和義大利已停止或限制對利雅德的出口。但法國卻不然,它是歐盟第一大武器出口國,也是世界第三大武器出口國。

國際特赦組織表示,他們有證據顯示法國向沙烏地阿拉伯領導的聯軍出售各種軍事裝備。在也門發現了法國火砲、彈藥和戰車。

軍火買賣

那麼,歐洲的武器銷售是否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被允許呢?

不可以——一些國際條約規定,從理論上講,戰爭和侵犯人權行為應該阻止此類銷售。顯示這一點的主要是《聯合國武器貿易條約》和《歐洲共同立場》。它們都對武器出口進行徹底監管,並遵循相同的原則。

儘管有這些法規歐洲的出口地圖不言而喻。

法國、德國、西班牙和義大利是歐盟主要出口國。在過去五年中,法國在歐洲以外的主要客戶是埃及和沙烏地阿拉伯,但它也向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基斯坦、以色列、衣索比亞和阿富汗等國家出售武器。

德國不僅向埃及、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出口,也向南蘇丹和索馬利亞等國家出口。西班牙和義大利的出口也流向同樣不穩定的目的地。

這是怎麼發生的?

執行條約

專家們一致認為,所有國際條約和國家法律的薄弱環節都是執行。綠色環保議員漢娜·諾依曼 (Hannah Neumann) 可以解釋這一點。

她表示,“我們在歐盟武器出口問題上有一個共同立場,但我們有 27 種國家解釋、27 種出口體系,而且成員國實際出口方面的分歧越來越大。”

她進一步指出:

「共同立場具有法律約束力,但目前歐盟沒有任何辦法執行它。由成員國決定為武器出口發放哪種類型的許可證。但成員國的製度最近這造成了很多問題,因為公司存在很多很多漏洞,這正是我們在政治上需要阻止的。

銷量上升

國防工業被認為是各國政府的戰略部門。儘管發生了新冠疫情,國際武器轉讓仍接近冷戰結束以來的最高水準。過去五年,中東武器進口成長最快,主要由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和卡達推動。

位於巴黎南部的法國國防公司 ARQUUS 很自豪地說,他們正在努力讓世界更安全。他們的主要客戶是法國政府。

該公司是法國輕型和中型輪式武裝車輛領域的領導者。據他們稱,他們目前在軍隊擁有25,000輛作戰車輛,相當於他們所有輪式車輛的90%。

為了在國際範圍內保持競爭力,公司需要投資、創新和出口。 Arquus 表示,他們的年出口量從 20% 到 50% 不等。

我們詢問該公司總裁 Emmanuel Levacher,他們如何確保自己的產品不會落入壞人手中。

對他來說,“整個國防工業,歐洲和法國的國防工業,都有責任並遵守規則”,他認為他們的“責任是堅持和遵守這些規則”。

然而,他表示,他們不能「多年來以身體或強制方式跟隨這些設備,因為它們可以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所以這是真正的話題,但並不總是有實際的解決方案」。

大多數歐洲軍火公司表示,他們在國家法律要求的範圍內遵守國際條約。

既得利益

那麼誰最終負責向飽受戰爭蹂躪的國家出口武器呢?

政府向武器製造商授予出口許可證,並傾向於從銷售中獲利,因為它們通常在軍火工業中擁有股份。

該既得利益是否符合規範銷售的國際條約?

弗朗西斯科·維尼亞卡強調,義大利軍事工業的很大一部分是國有的。

「總是試圖透過政府間協議來支持出口。即使法律中提到的標準應該阻止這種情況,它們也允許這些大公司出售產品。總有辦法說‘不’,但在這種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侵犯人權行為沒有被正式承認”,或者“衝突沒有被宣布””,他補充道。

然而,這並非義大利獨有。國際特赦組織一直對法國在也門戰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直言不諱。

該非政府組織成員莎拉·羅塞爾表示,「一方面,外交部長稱這是一場骯髒的戰爭,另一方面,法國仍在向捲入這場衝突的兩個主要國家出口軍事武器。

在西班牙,政府就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口武器問題多次面對議會。馬德里去年向利雅德發放了26張出口許可證,業務價值2.15億歐元。

由於沙烏地阿拉伯在也門戰爭中發揮核心作用,聯合國和歐洲議會都已正式要求停止對沙烏地阿拉伯的銷售。

但西班牙貿易大臣希安娜·門德斯表示,「沒有禁運,沒有出口禁令,也沒有歐盟層面的禁令。這一點必須說得非常清楚,否則我們就會陷入困境。」違反了我們必須遵守的國際條約、協議和決議」。

根據國際法,歐洲國家不僅禁止向交戰國家出售武器,條約還規定前往危機地區的第三方國家製造的武器不能通過歐洲大陸過境。

港口工人發聲

向衝突地區出售武器幾乎有增無減的另一個原因是,無論是否來自歐洲,攜帶武器的船隻在其港口都沒有得到適當的檢查。

自 2015 年也門戰爭爆發以來,沙烏地阿拉伯貨運公司 Bahri 的船隻一直處於風暴中心。

港口工人是最先註意到其船隻沒有運載普通貨物的人之一。

在熱那亞,何塞是最活躍的碼頭工人之一,收集有關貨物裝載的證據,並報告了這一情況。這讓他去年失去了工作。他現在擔任工會經理。

他告訴我們,碼頭工人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通過港口,「裝滿炸藥的貨櫃、坦克、攻擊直升機、彈藥箱、發電機、無人機零件」。

碼頭工人指控當局故意對船隻的動向保持沉默。他們還表示,存在系統性的檢查缺失。

我們撥打了一些電話,看看當局對此有何評論。

港口警察不想被錄音,但他們證實了何塞的話。外交部告訴我們,地方政府負責。後者不想與媒體討論這個話題,顯示這些船隻的某種保密性。

歐洲範圍內的抗議

碼頭工人展示的武器貨物證據越多,歐洲各地的抗議就越激烈。

來自民間社會的壓力和一系列法律行動成功地終止了一些出口許可證。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所謂的「戰船」的行程就會改變。

在西班牙,抗議活動迫使巴赫里船隻避開畢爾巴鄂港。但活動人士表示,沙烏地船隻仍在該國南部港口裝載武器。

在法國,人權組織多次阻止巴赫里船裝載武器;在巴黎,也發生了多起反對向也門出口武器的示威活動。

在熱那亞,沙烏地阿拉伯船隻不再裝載武器。

“戰爭生意”

最近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騷亂激起了歐洲和平主義者的興趣。 5月,一艘據稱向以色列運送武器的船隻在利沃諾停靠。碼頭工人拒絕裝載貨物,這在歐洲是第一次。

我們和熱那亞碼頭工人一起前往裡窩那。他們的當地同行組織了一次與人權活動人士的會議,以規劃針對港口武器的行動。

這個由義大利專家、碼頭工人和和平運動組成的網路正在組織起來。它與歐洲其他類似的運動建立了聯繫。它想要揭露正在發生的事情。

《武器觀察》的卡洛通博拉(Carlo Tombola) 表示,「向世界上最關鍵的戰場運送武器的供應鏈因缺乏透明度而被隱藏,現在正在浮出水面。這項業務正在暴露自己是一項戰爭業務」。

德國也正在呼籲採取行動。綠色和平組織的船隻 Beluga II 正在德國主要港口航行,要求實施更嚴格的出口法。

該組織的和平與裁軍活動家之一亞歷山大·魯茲表示,他們希望法律「禁止歐盟和歐洲平等國家的所有出口」。

在白鯨號環遊德國的每次中途停留時,綠色和平組織都會收集這項新出口法的簽名。該非政府組織還舉辦了一個圖片展,讓人們對通常不對公眾開放的軍火博覽會進行獨家了解。它們都是發人深省的鏡頭。

歐洲國防工業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保護人嗎?是為了獲利還是為了獲得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人權呢?

有一點是肯定的,武器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