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山區的小玻璃器皿店閃閃發光,照亮了陰沉的大霧天,聖誕購物者蜂擁而至,購買手工製作的吹製玻璃串珠裝飾品。
裝飾品有各種形狀和大小,包括星星、天使、雪人、聖誕老人。
這家小型玻璃器皿公司位於捷克共和國北部的波尼克拉村莊。
去年,「用吹製玻璃珠手工製作聖誕樹裝飾品」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這種做法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機會。
決心讓垂死的傳統繼續存在
這種習俗僅在波尼克拉保留至今,當地傳統源自於 19 世紀的愛情故事。
「一位 Hajna 先生愛上了當地的一位女僕,他們結婚了,他把最基本的工藝帶到了 Ponikla,」當地僅存的 Rautis 工廠的老闆 Marek Kulhavy 說道。
哈伊納來自附近的一個地區,那裡的玻璃製造業已經很發達,隨著他的鄰居們很快就學會了這種工藝,以便在貧窮的山區謀生,這種工藝迅速傳播開來。
Stanislav Horna 於 1902 年開設了現在的 Rautis 工廠,生產精美的衣服和戲服裝飾品,並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度僱用了多達 200 名玻璃吹製工人。
即使在間諜活動迫使該公司將重點轉向聖誕裝飾品之後,該公司仍設法維持營運。
庫哈維告訴法新社:“20 世紀 20 年代,一群日本工業間諜偽裝成遊客,複製了這一工藝,開始生產裝飾品,搶走了東方市場。”
“倉庫裡裝滿了珠子,有人決定開始製作聖誕裝飾品,因為當時聖誕樹很受歡迎。”
1948年,隨著共產黨在前捷克斯洛伐克掌權,所有玻璃工廠都被國有化,霍納的兒子甚至像許多企業家一樣被關進監獄。
但由於共產黨將吹製玻璃珠的生產限制在波尼克拉,該業務受益於此舉措。
“這真是因禍得福”,該公司現任所有者馬雷克·庫哈維 (Marek Kulhavy) 說道。
「玻璃珠始終處於(玻璃生產)的邊緣,即使在共產主義時期,它們也過著自己的生活,因為沒有人真正對它們感興趣,所以業務得以生存。”
1989 年共產黨政權被推翻後不久,Kulhavy 的父親買下了 Ponikla 工廠,目前有 50 名員工。
吹製玻璃珠裝飾品是如何製作的?
生產從玻璃管開始,透過在模具內吹製來加熱和成型。根據 Kulhavy 介紹,該植物有 1000 多種圖案。
成型的管子用溶液從內部鍍銀,然後從外部染色,然後切割,用繩子穿起來,變成裝飾品。
「有些珠子也經過油漆工處理。例如,天使頭像需要繪製細節,」庫哈維說。
“當你把光投射到一顆星星上時,它就會發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這種生產列為「專業且技術要求高」的工藝,並稱讚該工廠是唯一的倖存者,並維護了這項傳統。
「玻璃珠一直是灰姑娘。由於上市,它們進入了聚光燈下,」庫哈維說。
觀看上面的視頻,了解玻璃裝飾品的製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