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近日譴責歐盟計畫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高達38%的進口關稅,強調將對歐洲汽車產業產生不利影響。
該公司強調,從長遠來看,這將損害歐洲汽車製造商的競爭力。
歐盟早在六月就宣布了這些關稅上調,理由是擔心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獲得政府補貼,使他們能夠以與歐洲汽車製造商相比不公平的低價在歐盟銷售車輛。
這是基於歐盟根據《外國補貼條例》(FSR)對中國補貼進行的為期九個月的調查。
這些新關稅包括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吉利徵收19.9%的關稅,對比亞迪徵收17.4%的關稅,對上汽集團另外徵收37.6%的關稅。這是在中國汽車進口已徵收 10% 關稅的基礎上,並於 7 月 5 日起生效。
然而,寶馬和大眾等歐洲汽車製造商,尤其是德國汽車製造商現在進行了反擊,擔心它們在中國的廣泛業務也可能面臨中國的報復性關稅。
目前,特斯拉、奧迪、寶馬和賓士等西方汽車製造商在中國享受較低的稅率、補貼、更容易獲得資金、降低的土地成本和具有競爭力的鋰電池價格等好處。
如果這些好處在中歐貿易戰升級的情況下消失,這也可能迫使這些歐洲公司改變其整體商業模式,特別是如果它們被迫到其他地方建立替代生產工廠的話。
這對歐洲電動車製造商來說可能是一個特別重大的打擊,由於價格上漲和更便宜的中國電動車的吸引力,歐洲電動車製造商已經看到國內需求疲軟。
此外,中國市場是德國內燃機汽車的最大消費者之一。因此,中國政府福利的減少也將使歐洲汽車製造商更難繼續利用其主要市場之一。
歐洲汽車製造商和環保組織也指出,對電動車徵收關稅可能會進一步減緩歐盟環境和淨零目標的實現。這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實惠的電動車變得更加昂貴,而消費者仍在努力應對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購買電動車的人可能會減少。
歐盟的關稅是否會導致中歐貿易戰?
中國也很有可能對其他歐洲部門徵收報復性關稅,並將當前的緊張局勢升級為全面的貿易戰。中國已經警告稱,將對從歐盟進口的豬肉、乳製品和白蘭地等商品徵收額外關稅。
針對歐盟近期發起的《外國補貼條例》(FSR)調查,中國歐盟商會在聲明中表示,「FSR已經被歐方武器化,成為一種經濟脅迫。
FSR 還可以調查子公司從另一個國家(通常是公司母國)的母公司獲得的補貼。對此,歐盟商會表示,「這種做法本質上對中國投資者的歐洲子公司不利,剝奪了他們與當地投標企業相比的平等待遇。
這種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不僅挫傷了中國企業參與歐盟招標的熱情,而且在業務合作、併購、綠地投資等方面造成雙方雙輸的局面。
“我們敦促歐盟客觀認可中國企業為歐洲綠色轉型和社會發展做出的貢獻,確保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經營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