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反對派希望在電纜斷裂後援引北約條款

外交部長瑪麗亞·馬爾默·斯坦納加德回應反對派的呼籲,告訴瑞典廣播公司 SVT,政府「不排除任何可能性」。

瑞典最近三月才加入北約。它從 19 世紀初開始奉行中立政策,包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然而,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輿論卻發生了急劇轉變。出於對波羅的海對面鄰國俄羅斯威脅的擔憂,瑞典與鄰國芬蘭一起申請加入跨大西洋聯盟。

如果北約根據第 4 條召開會議,成員國將考慮協調他們的反應,但最重要的是不必採取行動。

它承諾北約各方「只要任何一方認為任何一方的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脅,就必須共同協商」。

自 1949 年北約成立以來,該文章已被引用七次。

所有這些都發生在21世紀,要不是因為俄羅斯被認為威脅東歐國家,就是因為土耳其擔心中東日益不穩定。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波蘭引用了第四條。

芬蘭-愛沙尼亞電力電纜遭破壞

週五,北約秘書長馬克·呂特表示,北約將加強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巡邏,芬蘭調查人員正在努力確定一艘與俄羅斯有聯繫的船隻本周是否破壞了該地區的海底電纜。

週四,芬蘭當局控制了這艘名為「Eagle S」的船隻,試圖確定這艘船是否損壞了連接芬蘭和愛沙尼亞的一條電力電纜以及幾條數據電纜。這是涉及該地區關鍵基礎設施中斷的一系列事件中的最新一起。

呂特在 X 上的一篇貼文中表示,他已與芬蘭總統亞歷山大·斯塔布(Alexander Stubb)就「芬蘭主導的針對海底電纜可能遭到破壞的調查」進行了交談。呂特表示,“北約將加強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存在。”

當被問及可能採取什麼行動以及何時採取行動的詳細信息時,北約總部僅表示,這個由32 個國家組成的聯盟「保持警惕,並正在努力提供進一步的支持,包括加強我們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芬蘭與俄羅斯有 1,340 公里的邊界,於 2023 年加入北約,放棄了數十年的中立政策。

2023年10月,為因應類似事件,北約及其盟國部署了更多海上巡邏機、遠程雷達機和無人機進行監視和偵察飛行,同時也向該地區派遣了一支獵雷機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