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被指責未能解決反 LGBTQ 仇恨言論和有關猴痘的錯誤訊息的傳播。
一個戰略對話研究所(ISD)的研究研究發現,自 5 月病毒爆發以來,將該病毒與 LGBTQ 群體聯繫起來的線上討論激增。
錯誤的說法表明猴痘是世界精英預先策劃的,作為所謂“流行」。
但其他 Twitter 用戶主要利用這次疫情在網路上傳播針對 LGBTQ 群體的仇恨和虛假訊息。
社群媒體平台越來越多地被指責促進與病毒相關的恐同內容的傳播。
Twitter 發言人在給歐洲新聞台的聲明中表示,「雖然我們最近在讓人們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安全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我們知道,隨著我們的產品、政策和工程團隊繼續大規模工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根據 ISD 的研究,反 LGBTQ 的言論被用來在 Twitter 上專門妖魔化男同性戀者,錯誤地將他們描述為疫情爆發的根源。
7 月首批兩名美國兒童感染猴痘後,假訊息也顯示 LGBTQ 族群對兒童構成威脅。
陰謀論者和極右派人士——例如美國共和黨國會女議員馬喬裡·泰勒·格林——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聲稱這些孩子一定是通過與男同性戀者的性行為而受到感染的。
猴痘不被視為性傳染病 (STD),因為它不是透過性接觸過程中的體液傳播,而是透過呼吸道或感染者的床上用品或衣服的飛沫傳播。
但網路上的假訊息助長了一種錯誤的敘述,即所有 LGBTQ 人群都是「誘騙者」或戀童癖者,並想讓孩子變得酷兒。
推特最近禁止在其平台上使用“groomer”一詞,但僅限於當它被用來誹謗非二元性別和跨性別者時。
但 ISD 發現,社群媒體用戶可以透過使用該字的縮寫版本並刪除一些字母來規避禁令。
ISD 分析師 Aoife Gallagher 表示:“當所有這些對話都在社交媒體上進行時,從嚴格意義上講,你無法真正禁止某個詞。”
「推特仍然託管著一些傳播這些想法的最卑鄙的帳戶,」她告訴歐洲新聞。
“這確實凸顯出,在幾天之內,該平台就被針對酷兒社區的仇恨之謎公共衛生運動淹沒了。”
5 月,聯合國愛滋病計畫警告稱,有關猴痘的污名化語言可能會助長仇視同性戀的仇恨言論,類似於 20 世紀 80 年代愛滋病的爆發。
公共衛生當局越來越多地重新考慮其公共衛生訊息,以避免進一步邊緣化 LGBTQ 群體。
加拉格爾表示,推特等社群媒體平台需要更加積極主動。
「他們的言論是空話,」她告訴歐洲新聞。這也表明,儘管他們說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我認為他們並沒有做到。
“我們呼籲制定適合目的的政策並執行這些政策,以便為使用這些平台的人帶來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