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為什麼「超級傳播者」可能使 COVID-19 更容易控制

零散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少數所謂的「超級傳播」事件是造成大多數冠狀病毒感染的原因。

對外行人來說,這個想法可能聽起來很可怕,這意味著病毒很容易失控並感染整個人群。

但對一些流行病學家來說,這是個好消息。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教授本傑明·考林表示:「如果我們能夠阻止那些更大規模的疫情爆發,那麼它們確實可以在減緩傳播方面發揮很大作用,而無需採取封鎖措施。我們只需要阻止超級傳播即可。

他和一個科學家團隊最近發表了預印本論文——初步的,仍有待同行評審——檢查了 1 月 23 日至 4 月 28 日期間香港發生的 1,038 例 COVID-19 病例,透過接觸者追踪,確定了所有當地的感染群。

在這項研究中,只有 20% 的病例(所有病例都涉及社交聚會)佔了傳播的 80%。

同樣令人驚訝的是,考林和研究的主要作者在一份報告中指出,70% 的感染者沒有將病毒傳播給任何人。紐約時報專欄

研究結果尚未經過科學審查,而且鑑於該實驗在香港進行,那裡的感染總數相對較少(僅超過 1,000 例),因此可能無法代表病毒在各地的傳播方式其他疫情較嚴重的國家。

然而,其他研究也指向了同樣的方向。一,4月發表於《刺胳針》研究人員對中國南方深圳的 391 例新型冠狀病毒病例及其 1,200 多名密切接觸者進行了研究。據估計,80% 的病毒傳播都是由 8% 至 9% 的病例引起的。

相似地,遠藤彰 (Akira Endo) 領導的數學建模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的教授估計,“80% 的二次傳播可能是由一小部分感染者(約 10%)引起的。”

那麼什麼是「超級傳播者」——我們如何避免它們呢?

「對於 COVID-19,平均而言,一個人可能會感染另外兩個人——這就是大流行早期階段發生的情況,」考林解釋道。

“超級傳播是指並非每個人都會感染另外兩個人。有些病例可能根本不會感染任何人。而另一些病例可能會感染很多人。”

這些是臭名昭著的「超級傳播者」——一小部分受感染的患者將病毒傳播給更大範圍的人群。當然,這些人很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不知道自己具有傳染性,並且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感染他人。

考林說,有些人只是比其他人更具傳染性,但這本身並不足以定義「超級傳播者」。背景似乎也非常重要。

他說:「我們還需要環境,也許是擁擠的環境,也許是人很多的室內,也許是通風不良、大量的密切接觸、大量的時間在那裡。」他補充說,他的團隊檢查的幾乎所有超級傳播事件都發生過在室內。

考林稱讚日本是對抗超級傳播事件的典範,其策略被稱為避免「三密」:封閉空間、人群和密切接觸。

他認為,社交距離措施至少需要在未來六個月內保持不變,但當局應該想辦法讓派對和婚禮和葬禮等特殊活動安全地進行。

「戶外活動是個好主意,」他說,並建議減少聚集在較大場地的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