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尼亞透過革命推翻了共產主義獨裁者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結束了該國幾十年的共產主義統治,至今已有 30 年。
1989 年 12 月 25 日,經過幾天的血腥全國起義後,這位獨裁者和他的妻子被行刑隊殺害。
反共政治學家弗拉基米爾·蒂斯默內亞努 (Vladimir Tismăneanu) 2006 年的一份總統委員會報告稱,以前的製度是「不人道的」。
「羅馬尼亞的共產主義政權從建立到崩潰都是一個極權主義制度,它的基礎是不斷侵犯人權、對開放社會的敵對意識形態至上、一小群人行使權力的壟斷。個人,關於鎮壓、恐嚇和腐敗,」報告總結道。
同月,總統特拉揚·伯塞斯庫譴責羅馬尼亞的共產主義政權,象徵性地將國家與過去分開。
但羅馬尼亞與過去的距離有多遠呢?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遺產是什麼?歐洲新聞台採訪了專家以找出答案。
對政府的信任
羅馬尼亞克盧日-納波卡巴貝什-博雅伊大學政治學家喬治·吉格勞表示:“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共產主義遺產仍然存在,而且肯定會存在一段時間。”
“在整個地區,我們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例如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以及公民如何看待國家。”
吉格勞說,民調顯示了這一點,民調始終顯示公民對政府缺乏信任。
2019 年 5 月羅馬尼亞的一項調查發現,76.4% 的羅馬尼亞人認為該國正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羅馬尼亞人對政府機構的信任度較低:只有8.9%的人對政黨有信心,只有9.8%的人對議會有信心。 INSCOP 調查發現,最值得信賴的內部機構是軍隊和教會。
吉格勞說,令人擔憂的是“任何代議制民主的兩個關鍵支柱,即政黨和議會,信任度如此之低”,儘管這不僅限於羅馬尼亞。
他補充說,正是這種不信任「實際上助長了民粹主義」。
布加勒斯特專家論壇的政策分析師索林·伊奧尼塔對此表示同意,但指出羅馬尼亞人對歐盟機構也更加信任。
伊奧尼塔說:“調查顯示,前共產主義國家的人們對國家機構(軍隊和教會除外)始終表現出更加憤世嫉俗和最不信任的態度。”
「相較之下,他們對歐盟機構表現出更多的信任,」他說,這可以歸因於對良好治理的「渴望」。
與其他國家相比,羅馬尼亞的移民率(羅馬尼亞人移居國外)也很高。
經合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發現,2015 年和 2016 年有 17% 的人口移居海外。
吉格勞說,這種遷移是由於遺留的「政治文化」造成的,在這種文化中,國家仍然不承認它為人民「提供服務」。
齊奧塞斯庫的遺產?
艾奧尼塔說,前政權留下了持久的遺產,但它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是「共產主義」。
伊奧尼塔說:「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的真實政權留下了遺產,這是民族主義、原始社會主義和領土家族氏族的典型巴爾幹組合,一切都是可以談判的,非正式安排盛行,沒有任何官方機構或規劃程序正常運作。
但就現任政府而言,沒有人會將財產國有化。
相反,在歷屆社會民主黨政府的領導下,該國已經取消了反腐敗措施。伊奧尼塔表示,社會民主黨(PSD)不是共產主義的,而是保守的,更接近民粹主義者。
但羅馬尼亞政府最近不信任投票後易手10月推翻了現有的社會民主黨政府。
這項變化是在 2018 年反政府抗議活動以及前黨領導人利維烏·德拉格內亞 (Liviu Dragnea) 入獄之後發生的,後者於 5 月因腐敗指控入獄。
再次當選自由派總統克勞斯·約翰尼斯承諾解決該國的腐敗問題,並由同一政黨任命了新總理。
約翰尼斯也公開表示要讓人們對共產主義政權負責,並了解革命中發生的事情——這仍然是該國的擔憂。
吉格勞說:「我們的期望是讓人們對革命期間發生的事情負責。」但這不會改變他所說的以微妙的方式延伸到教育部門和醫療保健系統的遺產。
他補充說,只有長期的改變才能改變社會的政治文化。
你怎麼認為?請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