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點。羅馬尼亞如何發展自己的抗議文化:觀點

作者:Henry Rammelt,博士,三角 (UMR 5206),法國

無論在國內或國際層面,腐敗滲透到羅馬尼亞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點陳腔濫調。人們對現狀不滿意也不足為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羅馬尼亞人面對政治逆境時的韌性。

昨天晚上,格林代亞努政府廢除了一項有爭議的、危及當前反腐敗努力的法令後,超過 60 萬名抗議者聚集在全國各地。上週初,同一項法令最初於 1 月 31 日晚間獲得批准,抗議浪潮開始,因為人們普遍對羅馬尼亞民選官員使用政治權力的方式感到不滿。 “Noaptea ca hotii!” (「像小偷一樣,在夜間!」)成為抗議者的基本口號之一。

部分媒體和新公民社會對此表示憤怒,但也對公眾的強烈反應讚不絕口。每一次抗議活動的表現都優於上一次,全國各地幾乎每一次新抗議活動的參與者人數都創下了紀錄。這些抗議凸顯了一種不滿趨勢,在其他中東歐國家也可以觀察到,人們對民主轉型過程的期望與實際成就之間存在差距。大多數抗議活動都是針對政治體制的,最明顯的抗議活動是由以前與政治無關的年輕人支持的,他們表現出對法律和秩序的日益關注,他們要求在政治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 「反腐敗」是一條共同主線,事實證明,它是一個有效的動員框架,因為它足夠廣泛,足以為這一代人的主觀敏感性留下足夠的空間。

羅馬尼亞的第一次反建制抗議活動和過去十五年來第一次真正的社會運動發生在2011/2012年。這些抗議活動被廣泛認為是這一代人突然政治化的時刻。雖然這些抗議活動的特點是參與者的人口基礎非常複雜,但對2013 年「Rosia Montana」採礦計畫的共同反對產生了一種「團結」的感覺,並凸顯了當前與前幾代人的政治差異。因此,2013年的事件提高了公眾對「街頭演員」在後共產主義政治中影響力的認識,並標誌著這一群體的集體認同形成的時刻。 2015 年 11 月,布加勒斯特另類音樂會場地「Colectiv」發生悲慘火災後發生的抗議活動,進一步強化了傳統政治參與者缺乏代表性的看法。對於這一代人來說,它還產生了一種與主流社會「不同」的感覺,通常與父母這一代、農村人口或社會民主黨(PSD)的選民聯繫在一起。

創意工程#反對橫幅。最愛:“長壽&…”“沒有國家…”#羅馬尼亞抗議#羅馬尼亞#腐敗pic.twitter.com/qSBa74GiQ8

— 瓦倫蒂娜·迪穆萊斯庫 (@ValDimulescu)2017 年 2 月 4 日

目前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與這一系列的反建制抗議活動一致,這些抗議活動共同塑造了越來越多的羅馬尼亞特有的抗議文化。一種仍在發展中的抗議文化,在許多方面與大多數西歐國家不同,因為它的衝突較少,並且利用了最新的異議手段。人們在這裡遇到了一種幽默的抗議方式——用有趣的定制海報、建築物上的視頻投影、木偶來取笑政治對手,尤其是社會民主黨主席利維烏·德拉格內亞——作為不滿的象徵性表現。這一代人發現政治和抗議是與政治體系互動的首選管道,這與當前的技術發展相吻合,從而實現了無領導、自發性和包容性的運動。 2017 年的抗議活動似乎非常符合現代的參與形式。展示的許多口號和標誌類似於 Facebook 狀態訊息或推文,這是一種適合與「更廣泛的生活方式公眾」進行交流和在「更廣泛的生活方式公眾」內部進行溝通的動員形式。簡而言之,羅馬尼亞的抗議活動往往有更多的樂趣,並且更注重個人網絡而不是實際的意識形態。 “分散注意力!” (「祝你玩得開心」)在往返抗議活動的路上,路過的人群之間並不罕見地互相交流。

動員的這種關係方面得到了現代活躍的公民社會以及為滿足公眾對資訊日益增長的渴望而出現的非主流新聞倡議的支持。同時,意見多元化似乎並不像對「文明」國家的要求所顯示的那樣受到高度重視。 2 月1 日晚,一群被稱為與抗議活動無關的「煽動者」的團體投擲鞭炮和雪球,與警方發生了小規模衝突,隨後,抗議者之間圍繞與執法部門接觸的最佳方式發生了幾起網路衝突。目前的抗議活動表明,新一代人對強調羅馬尼亞迄今為止的政治運作方式與目前屬於「有禮貌的歐洲社會」的期望之間存在分歧的訊息產生了特別好的共鳴。

格林代亞努政府對待公眾的方式進一步激怒了部分民眾,特別是這個特定的社會群體。在宣布該法令後,司法部長弗洛林·約達什沒有回答記者提出的許多問題。他總共用「Alta Intrebare」(「下一個問題」)回答了記者的問題24次,這使得這句話成為街頭的主要流行語之一。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內政部長試圖恐嚇抗議者。在另一場新聞發布會上,部長卡門·丹公開點名“煽動者”,並列出了包括議會議員和記者在內的名單。這標誌著現任內閣與2015年11月至2016年12月擔任總理的達契安·喬洛什內閣形成鮮明對比,後者以其冷靜的執政方式贏得了支持,進一步放大了“現代”與“現代」之間的感知差異。老”羅馬尼亞。因此,現任政府的傳播「策略」傾向於創造一種敘事,將領導政黨與「舊體制」、腐敗,甚至「羅馬尼亞作為歐洲民主國家的敵人」等同起來。

詼諧/悲傷#反對橫幅#反腐敗#羅馬尼亞抗議第三天#羅馬尼亞pic.twitter.com/zhd6vGmhAR

— 瓦倫蒂娜·迪穆萊斯庫 (@ValDimulescu)2017 年 2 月 2 日

公民精神的復興是否也會導致批判性政治思維的發展,類似西歐的 68 世代,目前尚不清楚。蓬塔政府因「集體」悲劇而辭職六個月後,他的政黨社會民主黨再次贏得了地方選舉,又六個月後,繼續贏得了議會選舉。這種記憶缺失的一個可能結果可能是運動中少數人的政治激進化加劇,這是由於對缺乏實際結構變革的失望以及大多數人認為的「容易上當受騙」而產生的。除了這一代人正在引發的長期文化轉變之外,很難推測這場危機的後果。然而,過去六年的情況表明,就政策和政治人員而言,羅馬尼亞的抗議活動對於帶來短期變化非常有效。羅馬尼亞政府2月4日撤銷該法令似乎證實,對一些新民主國家來說,抗議確實是緩解普遍腐敗和公民對政治菁英不再抱持幻想的一種方式。

儘管許多參與者慶祝抗議活動有助於“民族團結”,但執政黨支持者(主要是老年人)的反抗議活動也發生了,這反映出羅馬尼亞社會內部日益擴大的裂痕。

無論如何,抗議活動的規模肯定會鞏固「街頭」在未來政治中作為可見且有影響力的參與者的角色,並有助於動員羅馬尼亞社會中長期在政治上處於被動的某些階層。

歐洲新聞發表的觀點文章中所表達的觀點並不代表我們的編輯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