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米漢(Rémi Meehan)和厄爾·王(Earl Wang)寫道,只要採取謹慎的態度和謙虛的態度,全球門戶可能會為歐盟實現「一帶一路」尚未為中國實現的目標——以可接受的成本獲得持久影響力。
對歐盟執行偉大想法的能力的懷疑在外交政策圈裡幾乎是陳腔濫調。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媒體和評論家大多不屑一顧或忽視“全球門戶”,即歐盟雄心勃勃的 3000 億歐元發展融資戰略,或者用布魯塞爾的話說“互聯互通”。
這些批評很常見:全球門戶太小,效率低。它背負著官僚主義以及社會和環境標準的重擔。
然而,儘管起步緩慢,懷疑論者過早地取消它是不明智的。就在去年12 月,歐盟與肯亞簽署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濟夥伴關係協議,這是自2016 年以來第一個與非洲國家簽署的協議,旨在加強貿易、投資和永續發展方面的合作。
如今,全球入口網站的獨特之處在於它能夠在其他類似的發展融資舉措令人失望的情況下取得成功。
過去十年來,開發融資的地緣政治背景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曾經是發展融資領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但在過去四年裡悄悄減少了新的「一帶一路」投資。
同時,發展中經濟體對新基礎設施支出的需求仍處於歷史最高水準。未來 15 年全球基礎設施融資缺口估計為 15 兆美元(13.7 兆歐元)。
隨著全球門戶的最終起飛,歐盟處於有利地位,可以介入中國正在後退的領域,同時從中國的錯誤中學習。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挑戰日益嚴峻,財富不斷減少
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啟動之前,中國海外貸款組合中只有5%分配給了陷入金融困境的國家。
到 2022 年,這一比例已飆升至 60%。事實上,陷入「一帶一路」不良貸款的國家名單越來越長。
當中國確實同意延後支付利息或提供緊急再融資時,往往會提出嚴格的條件,損害了北京作為仁慈發展夥伴的形象。
在斯里蘭卡嚴重違約後,中國於2022年控制了斯里蘭卡戰略位置漢班托塔港,這或許是中國最公然的金融侵略行為,引發了新殖民主義和新帝國主義的呼聲。其他令人不安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黑山,一個失敗的高速公路計畫的貸款條款允許中國佔領黑山的主要港口。
儘管有更多「一帶一路」貸款出現問題,但中國國內的金融壓力也日益加大。就在一個月前,穆迪將中國的評等展望下調至負面。
審慎:智慧的足跡
「一帶一路」借款人的重整和迫在眉睫的破產為歐盟帶來了機會。儘管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歐盟一直在努力將其經濟影響力轉化為對世界舞台的戰略影響力。
全球門戶提供了改變這種動態並增強歐盟全球影響力的機會。
為了在「一帶一路」倡議遇到困難的地方取得成功,全球門戶優先考慮審慎投資並避免過度擴張是正確的。
儘管全球網關 3000 億歐元的總容量中目前僅承諾了 660 億歐元,但這些較小的金額仍然可以產生實際影響。
永續發展在專案層面最容易實現,特別是當專案經過精心挑選、遵循最佳實踐並深入當地利害關係人參與時。
正如中國海外發展挑戰所表明的那樣,永續發展不僅僅是一個大標題數字。 Global Gateway 的公私合作模式可以增強其投資的影響力,增加成功專案的數量。
公私混合融資結構可以為投資者創造更具吸引力的風險回報狀況,從私部門吸引更多資本。
Global Gateway 還可以為部分項目提供低於市場水平的融資,使發展中國家能夠以市場利率籌集額外資金。
結合其對歐盟社會和環境標準的承諾,全球門戶的協作投資方式有助於確保全球門戶避免困擾許多政府主導的「一帶一路」投資的強烈抵制。
專注於你的優勢
值得歐盟讚揚的是,全球門戶正確地關注了歐盟具有競爭優勢的五個「夥伴關係領域」。其中包括數字、氣候、交通、健康和教育。
這些領域與歐盟現有的專業知識緊密結合,也完全符合歐盟對全球門戶的描述,即反映歐盟社會和環境標準的「基於價值觀的服務」。
透過這種語言,歐盟將全球門戶視為更友善、更永續的發展融資選擇。
儘管一些獨裁或威權政權可能將這種「基於價值的提議」視為一個缺點,儘管過去十年全球民主倒退,但發展中國家的許多人仍然更喜歡民主而不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政府。
泛非無黨派研究組織 Afrobarometer 發現,70% 的非洲受訪者表示,民主是他們首選的政府形式。
阿拉伯民意指數的研究表明,整個中東地區都有類似的發現。
來自中國的“去風險”
歐盟將全球門戶作為發展中經濟體的另一個“投資選擇”,在戰略上也是合理的。發展中經濟體的一個共同點是,他們不想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做出選擇。
透過將「全球門戶」作為發展中國家選擇的「消除中國風險」的一種手段,「全球門戶」尊重這些國家的決策權,並作為合作夥伴與它們互動。
此外,「去風險」是雙向的。正如發展中經濟體可能實現外國投資存量多元化一樣,歐盟也很樂意將其部分供應鏈從中國重組到其他更值得信賴的經濟體——這就是「盟友支撐」或「朋友支撐」的概念。
中國一直是電動車電池、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所需原料不可或缺的全球供應商。
納米比亞、哈薩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全球門戶計畫已經在尋求確保歐洲綠色技術關鍵原料的供應。
從各方面考慮,儘管「全球門戶」受到諸多批評,但該戰略仍然是歐盟擴大其發展品牌、發展與其經濟實力相稱的戰略影響力的獨特機會。
Global Gateway 所謂的弱點——其規模、對最佳實踐的重視以及對私營部門的依賴——可能會被證明是功能而不是錯誤。
透過謹慎的態度和謙虛的態度,全球門戶可能會為歐盟實現「一帶一路」尚未為中國實現的目標——以可接受的成本實現持久影響。
Rémi Meehan 是巴黎政治學院國際研究中心 (CERI) 的博士研究員,也是摩根士丹利的前執行董事。 Earl Wang 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國際研究中心 (CERI) 的博士研究員和兼職講師、法德印太觀測站研究員,並與戰略研究所 (IRSEM) 合作。
在歐洲新聞台,我們相信所有觀點都很重要。聯絡我們:查看@euronews.com發送推介或意見並參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