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西妮德·奧康納去世的消息傳來時昨晚壞了,它對我的影響比我想像的要大。
這位愛爾蘭歌手將普林斯的《Nothing Compares 2 U》改編成自己的歌曲,並將其變成一首獻給失戀者的讚歌,人們將永遠銘記這位愛爾蘭歌手。她還在 Massive Attack 2003 年被忽視的專輯“100th Window”中做出了令人驚嘆的貢獻,其中包括“What Your Soul Sings”和“A Prayer for England”等令人難以忘懷的歌曲。
然後是她 2021 年的回憶錄《回憶》,讀起來非常感人,在書中她坦誠地講述了自己遭受虐待的童年、與精神疾病的鬥爭以及一生的不墨守成規。
但我不能否認,即使她的音樂和文字仍將成為她的遺產,她仍將作為藝術家繼續為我而活,無畏地用她的聲音捍衛她的信仰。
即使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奧康納也很快就因採取有意義的行動而享有盛譽。最著名的是,她拒絕在演出前演奏《星條旗永不落》,並在獲得提名後抵制格萊美獎,並寫信給唱片學院,表示該獎項“主要尊重物質利益”。
但與她 1992 年在美國電視節目《週六夜現場》中的表演所引起的國際爭議相比,這些行為也算不了什麼。
那是 YouTube 和社群媒體出現之前的時代。我記得在報紙上讀過相關報道並看到了這一臭名昭著時刻的照片。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切意味著什麼。我只記得看到這位身穿白色蕾絲連身裙的美麗光頭女子撕毀照片的照片,以及隨之而來的憤怒。
後來我才明白,正是這勇敢的時刻讓奧康納在同儕中脫穎而出,成為真正的開拓者。
在演唱鮑勃馬利的抗議歌曲《戰爭》的無伴奏合唱版本時,奧康納用“虐待兒童”一詞替換了一些歌詞。她舉起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的照片並將其撕成碎片,直視鏡頭並將碎片扔向鏡頭,宣稱:“與真正的敵人戰鬥!”
週六夜現場沒人知道會發生這樣的事。據報道,節目製片人洛恩·邁克爾斯迅速下令關閉演播室的“掌聲”標誌。接下來的沉默只會讓她的姿態更加有力。
立即遭到強烈反對。
抗議、死亡威脅、終身禁止參加《週六夜現場》……喬·佩西在下週六擔任主持人,他說:“如果這是我的節目,我會給她一巴掌。”迷人。人群認可了這種暴力威脅。當晚晚些時候,麥當娜撕毀了喬伊·布塔福科的照片來嘲笑奧康納,當時喬伊·布塔福科正處於一場備受矚目的醜聞的中心。幹得好,瑪奇。多麼勇敢。
這些藝術家應該做筆記,而不是宣布奧康納開放季並利用她的“爆發”來獲得社會影響力。
這場表演將她的聲譽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媒體是無情的,不出所料,美國是第一個抓住珍珠的人,一台壓路機在她位於紐約的唱片公司辦公室前碾碎了她的 CD。
這次演出對她的人氣造成了打擊,她隨後的專輯未能達到她之前作品的商業成功。
但正如奧康納在《回憶》中詳細描述的那樣,她從不後悔這一刻。
她解釋了這張照片是如何來自她施虐母親的房子的,並在她去世後把它從牆上取下來。
「我的目標一直是毀掉我母親的教宗照片,」她寫道。 「它代表了謊言、說謊者和虐待。保留這些東西的人都是像我母親一樣的魔鬼。我從來不知道我會在何時、何地、如何摧毀它,但當適當的時刻到來時,我會摧毀它。考慮到這一點,從那天起,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帶到我住的每一個地方。因為沒有人關心過愛爾蘭的孩子。
對於爭議,奧康納始終不同意《週六夜現場》毀了她的職業生涯。相反,「我覺得擁有一張第一張唱片讓我的職業生涯脫軌,而撕掉照片讓我回到了正軌,」她寫道。 「我生來就不是一個流行歌星。為此,你必須成為一個好女孩……在《週六夜現場》之後,我就可以做我自己了。
「我是一名抗議歌手。我只是有話要說。我沒有對名譽的渴望,」她補充道。
1992年,奧康納對天主教會內兒童性虐待行為的無畏抗議可能引發了全世界的憤怒,但近十年後,當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公開承認教會內長期存在的虐待行為時,她的言論得到了平反。他為牧師對兒童的性虐待行為道歉,而係統性掩蓋的故事至今仍在浮出水面。
奧康納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她有勇氣揭露一個腐爛到核心的機構,以便找出合適的人選。
雖然表演者利用他們的藝術來表達政治和社會問題已成為當今的常態,粉絲們幾乎期望藝術家利用他們的平台來倡導事業,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感覺像是無風險的紙上談兵的激進主義。社群媒體可能會導致尖酸刻薄的爆發,但它也可以帶來粉絲群的鼓勵。如果西妮德·奧康納(Sinéad O'Connor)在社群媒體時代撕毀了這張照片,人們的反應可能會大不相同,或許還會得到更多支持。事實上,她被降級為流行文化煉獄。
她的目標始終是“在需要的地方強制進行對話”,即使不是每個藝術家都需要像她一樣成為“抗議歌手”,但許多人最好記住,藝術家的部分角色是利用他們的在需要時改變現狀的平台。
正如我們緬懷一位才華橫溢的歌手一樣,我們慶祝一位從未為自己的抗議尋求批准、冒著一切風險堅持自己信念的藝術家也是恰當的。
我會記得西妮德·奧康納(Sinéad O'Connor)是一位音樂家,她應該得到她從未得到的道歉,她是一位犧牲自己的心理健康並危及自己職業生涯的女性,以反抗虐待並有意義地發聲,儘管可能會受到批評。我們需要更多像她這樣的藝術家:未經過濾的表演者,他們不會僅僅在口頭上做空洞的服務,作為追逐公眾形象的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