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斯‧考夫曼筆下的《浮士德》

維也納歌劇院堪稱抒情世界的名人堂。今年的節目中,查爾斯古諾的《浮士德》不容錯過。傑出的演員陣容中以喬納斯·考夫曼(Jonas Kaufmann)為首——他被許多人認為是 21 世紀的男高音。

他在接受歐洲新聞採訪時談到了這部歌劇帶來的不同挑戰:

喬納斯·考夫曼 (Jonas Kaufmann) 告訴我們:「男高音至少 95% 的歌劇角色都是好人,但總是好人因為誤解、邪惡或其他原因而陷入麻煩。只有少數地方發生了這種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浮士德》。

「這並不意味著《浮士德》一定非常非常可怕。他做出的決定都很自私,他對待其他人都很糟糕,尤其是瑪格麗特。

《浮士德》的故事取材自歌德的偉大經典:一位博學者與魔鬼墨菲斯託之間的契約。他用靈魂換取青春;善與惡;生與死-這對作曲家本人一直困擾著,正如法國指揮家阿蘭·阿爾蒂諾格魯(Alain Altinoglu)所指出的那樣:「古諾總是分裂在兩個世界之間:一方面,他想成為牧師,另一方面,他非常虔誠。另一方面,他愛女人,所以偉大的誘惑者卡薩諾瓦與宗教和教會之間存在著分歧。

藝術家常因其活在當下、在此時此地創作的特權而受到欽佩和嫉妒。事實上,舉例來說,擔任指揮就比這更複雜。

阿爾蒂諾格魯解釋說:「當你指揮一部歌劇時,總是會遇到一個問題:樂器沒有演奏、歌手遲到等等。所以你的思想幾乎是分裂的,你要處理很多事情,同時還有情感面。

“你不能過多關注其中一個,如果你完全被情緒淹沒,你就會失去控制,如果你過多考慮組織,你就會錯過情感方面,所以你真的必須找到平衡點。”

管理藝術家的職業生涯也伴隨著風險和挑戰。

喬納斯·考夫曼解釋說:「你現在必須為五、六年後計劃的事情做出決定,這會給你一種安全感。另一方面,這很瘋狂——這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必須是自由的,藝術必須是自發性的。去請一位重要的畫家為他五年後要做的一幅畫選擇顏色。誰知道五年後他會處於哪個階段,也許他甚至不再需要顏色了!

這個故事講述了查爾斯古諾的《浮士德》第一、二、三幕的片段。

如需了解我們對德國男高音喬納斯·考夫曼 (Jonas Kaufmann) 的採訪的更多節選,請點擊以下連結:

https://www.euronews.net/2012/02/23/bonus-interview-jonas-kauf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