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將以自己的名義在立陶宛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遭到中國的譴責

台灣週二宣布,將使用立陶宛的俗名在立陶宛開設事實上的大使館,此舉引發中國的譴責。

台灣在包括歐盟在內的世界各地設有許多事實上的大使館,但絕大多數都被稱為“台北代表處”,因為全世界只有 15 個國家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

中國聲稱對該島擁有主權,並拒絕在國際舞台上使用“台灣”這個名稱。它發誓要奪回該島,並警告如有必要將使用武力。

台灣外交部長吳釤燮表示,立陶宛接受將「台灣」納入新的事實上的大使館的名稱中「非常重要」。

外交部補充說:“台灣和立陶宛是志同道合的伙伴,堅定不移地相信自由和民主的力量能夠促進繁榮,為人民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吳說,維爾紐斯在台灣的代表處將於秋季開業。

“因此,我相信,儘管相距遙遠,台灣與立陶宛的經貿交流、各領域的合作以及人民之間的友誼都會得到加強。”

北京的國台辦回應稱反對任何建交國與台灣發展官方關係。

我們敦促台灣方面恪守一個中國原則,不要對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美國在台協會是華盛頓在台灣事實上的大使館,在一份聲明中說它「對在立陶宛設立台灣辦事處的協議表示讚賞」。

「所有國家都應該自由地與台灣這個領先的民主國家、主要經濟體和世界正義的力量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和更大的合作。

「隨著台灣加強其國際夥伴關係並努力應對包括COVID-19、投資審查和供應鏈彈性在內的全球挑戰,美國仍然致力於以符合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方式支持台灣,」說。

維爾紐斯和台北的聲明是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一些波羅的海和中歐國家正在尋求與台灣建立更密切的關係,即使這會激怒中國。

今年5月,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1合作論壇,稱其為「分裂」。

此後,它承諾向台灣捐贈約 20,000 支冠狀病毒疫苗,並在台灣開設自己的代表處。

上週,斯洛伐克也宣布將向台灣捐贈 1 萬支疫苗,以感謝台北在疫情爆發之初向台灣發送的約 70 萬個口罩。

捷克共和國的政治人物也推動與台灣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2019年,布拉格取消了與北京的友好城市協議,並與台北簽署了友好城市協議,而捷克參議院領袖米洛斯·維斯特西爾(Milos Vystrcil)去年高調訪問台灣激怒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