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大熊貓保護導致豹和狼消失

它可能是最知名的保護標誌之一,但保護大熊貓的努力未能保護共享其棲息地的大型哺乳動物,週一發表的研究顯示,豹子和其他掠食者的數量急劇減少。

大熊貓贏得了世界各地動物愛好者的心,這種帶有墨跡眼罩的食竹生物的形象代表了全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自保育工作開始以來,中國嚴厲打擊了偷獵者,取締了大熊貓皮毛貿易,並劃定了數十個受保護的棲息地。

該戰略被認為是拯救物種免於滅絕的最雄心勃勃、最引人注目的計劃之一,而且它確實有效。 2016年,大熊貓被從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名單中刪除,儘管它仍然「脆弱」。

但週一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對保護大熊貓的努力自動幫助其領地內的所有其他動物的觀點提出了質疑。

研究人員發現,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豹、雪豹、狼和豺狼(也稱為亞洲野狗)幾乎從大多數大熊貓保護區棲息地消失。

領導這項研究的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盛說,這些發現「顯示大熊貓對這些大型食肉動物的保護力度不夠」。

作者將1950 年代至1970 年代的調查數據與2008 年至2018 年間拍攝的近8,000 個相機陷阱的資訊進行了比較。狼消失了77%,豺則消失了。

研究發現,掠食者面臨偷獵者、伐木和疾病的威脅。

作者表示,一個關鍵的挑戰是,雖然大貓熊的活動範圍可能長達 13 平方公里,但這四種大型食肉動物的活動範圍卻超過 100 平方公里。

李盛告訴法新社,單一大熊貓保護區——通常約300-400平方公里——太小,無法支持「豹或豺狼等大型食肉動物的生存」。

他說,熊貓保護有助於保護其他動物,包括小型食肉動物、野雞和鳴禽。

他補充說:“未能保護大型食肉動物物種並不會抹殺大熊貓作為有效保護傘的力量,它已經很好地保護了許多其他物種。”但他呼籲未來的保育工作不應局限於單一物種或具有「巨大魅力」的動物,而應專注於更廣泛的自然棲息地恢復。

他說,他希望這一目標能夠作為擬議的新大熊貓國家公園的一部分來實現,該公園是一項長期計劃,將連接數千公里範圍內的現有棲息地,使孤立的種群能夠混合併可能繁殖。

研究人員補充說,大量食肉動物族群的恢復將「不僅提高大熊貓,而且提高其他野生物種生態系統的復原力和可持續性」。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估計,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地區有 500 至 1,000 隻成年大貓熊。該保育組織將豹和雪豹列為其發現地區的易危物種,而豺狼則被列為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