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年法國法律規定該國政教分離,但文本中並未具體提及世俗主義,即法語中的「laïcité」。
然而,這項原則是該國政治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
但近年來,伊斯蘭教的某些派別與世俗價值觀的解釋之間的緊張關係變得更加明顯,最近幾週尤其存在分歧。
最近幾天,許多穆斯林國家爆發了針對法國、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抗議活動,以及法國對他們的信仰的敵意。
馬克宏捍衛法國諷刺雜誌《查理週刊》轉載先知穆罕默德漫畫的權利——描繪伊斯蘭教創始人是穆斯林的禁忌,並深深冒犯了一些人——並表示伊斯蘭教是一個「處於危機中」的宗教。
「關於法國世俗主義的長期爭論一名法國教師被疑似伊斯蘭極端分子斬首,進一步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塞繆爾·帕蒂在探索思想自由的課堂上展示了這些漫畫——馬克宏表示,老師被殺是因為“伊斯蘭主義者想要我們的未來”,並且法國“不會放棄漫畫和圖畫,即使其他人退縮」。
考慮到所有這些事件,世俗在現代法國社會中佔有什麼位置?
法國的世俗主義或世俗主義是什麼?
法國是一個世俗國家,它聲稱自己在宗教議題上保持中立,既不支持宗教,也不支持宗教,也沒有國教。
政府網站上寫道:“法國國家不偏袒任何一種宗教,並保證它們在共和國的法律和原則下和平共處。”
支持者聲稱法國國家的世俗主義是基於對思想自由和宗教自由的尊重。他們說,國教的缺失以及隨後的政教分離是這種思想自由的先決條件。
當政教分離的想法在 1800 年代首次流行並於 1905 年寫入法律時,其想法是在中立國家下讓所有宗教和平共處,在法律頒布之前羅馬天主教一直是國教法國,而不是一個聽命於強大神職人員人員的政府。
最近,法國表示,它在 2004 年 3 月的一項法律中應用了這一世俗原則,該法律禁止在學校穿著任何明顯表現出宗教崇拜的服裝或其他服裝,無論其宗教信仰是什麼。
但批評者表示,該法律針對穆斯林的比例超過了基督徒,特別是頭巾和罩袍的佩戴,一些外國媒體稱之為「頭巾禁令」。
世俗主義在現代法國有效嗎?
一些觀察家表示,法國正在經歷一場身分危機,世俗主義被用作其中的關鍵武器。
一些政治評論家和政客正在利用這種世俗態度,特別是針對穆斯林,迫使他們消除其宗教的明顯標誌。
這不符合該國憲法中所寫的世俗主義原則——法律定義要求國家而不是個人保持宗教中立,只要他們不擾亂公共秩序。
世俗主義的解釋是,共和國的所有公民都應該是相同的,這在現代法國很難實現——社區和人民之間的區別顯然存在於社會中。
歷史上天主教徒佔多數的法國現在是西歐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在這個擁有 6,700 萬人口的國家中,估計有超過 500 萬穆斯林。
馬克宏本人承認,法國辜負了其移民社區,創造了「我們自己的分離主義」和「痛苦和艱難」的貧民窟,人們根據出身和社會背景被聚集在一起。
他說:“因此,我們創建了一些地區,共和國的承諾不再得到遵守,因此這些信息具有吸引力,這些最激進的形式成為希望的源泉。”
總統宣布了旨在「使法國伊斯蘭教免受外國影響」的措施,其中包括協會必須簽署尊重「共和國價值」的合約才能獲得補貼。
就寫入法國法律的世俗主義而言,馬克宏在最近的言論自由爭議中的強硬立場是法國政府拒絕成為宗教訴求的管道的圖騰。
而且它的做法比在美國更堅定,在美國,宗教團體對美國政策的影響力更大。
法國也對世俗主義有著強烈的依戀,左翼和右翼都廣泛支持世俗主義。
但批評人士表示,共和國的價值觀,尤其是經常被誤解的「世俗」概念,正在以一種引起法國穆斯林不滿並疏遠他們的方式被使用。
每個工作日 1900 CET,探索歐洲為您帶來一個超越頭條新聞的歐洲故事。下載歐洲新聞應用程式以獲取有關此新聞和其他突發新聞的提醒。它可以在蘋果和安卓裝置.